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AG视讯- AG真人视讯平台| AG真人视讯官网|疾驰玫瑰,一个你追不上的女人

发布时间:2025-10-15 17:01:57    次浏览

10月17日,成都一扫几天的阴霾,空气中弥漫着清爽的阳光味道。从成都前往汶川映秀的路上,晴空万里。20多辆哈雷机车排着整齐的队形,呼啸而过。高高的车把,闪亮的排气管,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让人肾上腺素狂飙,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 哈雷机车,似乎一直是男人的专属品。但在这群身穿皮夹克,戴着墨镜的骑士中,一个骑着绿色机车的女子却格外引人注目。她摘掉头盔,把头发一扬,空中划过一个帅气的弧线,举手投足间都透着霸气。 她叫袁媛,外号老姐,是成都少有的哈雷女车手。“哈雷不是男人的代名词,其实每一个女人心中都住着一辆哈雷,有着对激情、自由、梦想的向往。”2010年,成都正式迎来第一辆哈雷,随后哈雷机车文化在此扎根发展。如今,成都的哈雷车手从最初的寥寥几人,增加到了近千人,袁媛是为数不多的女性玩家之一。随着人数增加,一些民间俱乐部、车队也组建起来,她现在是成都鲲鹏重机俱乐部的一员,经常和车友们一起骑行出游。 “它不仅是一辆机车,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对于袁媛而言,一起在路上的兄弟文化,那种奔放不羁,是最具诱惑力的浪漫。“不只是酷炫,它让你保持年轻的状态,活出自信,激发你对生命的热爱。” 哈雷很笨重,不易驾驭,但袁媛却很快适应了。“可能天生和机车有缘吧。”当她骑着700斤重、排量1690cc的哈雷,听耳畔风声呼啸,那种御风而行的自由感是前所未有的。 小麦肤色,齐肩秀发。身穿皮衣皮靴,这个帅到没朋友的妹子,从小身上就透着一股野劲儿。袁媛的童年时代,是在成都温江的乡下度过的,滚铁环、弹珠、爬树,她是男孩子们心中的“哥们儿”。 12岁那年,在周润发演的电影《阿郎的故事》中,她看到“发哥”驾驶摩托驰骋赛道,觉得太酷了,一下子就着迷了。后来家中买了一辆摩托车,她竟无师自通,偷偷骑着去镇上买东西。“但老爸不让我学,觉得女孩子不合适。” 因为生活上的困难,她只好搁置了机车梦。初中毕业后,十多岁的她就外出闯荡了,挣钱补贴家用。成为IT白领,做过不同行业的工作。生活经历的丰富,让她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激发了那种爱自由、无拘无束,独立自强的个性。 2010年的一天,袁媛从上海回成都,同朋友去看了场赛车。摩托车的轰鸣声,打破了内心的沉寂,她拾起了儿时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了不让家人反对她骑车,她甚至辞去IT白领的工作,把爱好变成了事业。 于她而言,哈雷不是冰冷的金属机车,而是有生命力的。“大到车身小到螺丝钉,每个人可以根据喜好、风格等进行改装,张扬自己的个性。”2010至今,她骑摩托车跑了至少5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一周多。如今,她常常约上十多二十个车友,去成都周边的邛崃,龙泉,青城山等骑行。 头巾、皮衣、皮靴、铆钉、骷髅配饰……当这些骑士们穿上哈雷专有的服饰,更有一种脱胎换骨的仪式感,与日常工作中西装革履的正式穿戴截然不同。袁媛说,大多数哈雷爱好者,都是社会精英,与一般的街头飙车族不同,他们更讲究秩序,控制速度,一切以安全为重。 哈雷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游历生活。“这个流浪梦,是一身皮衣,一架孤骑,一脸倔强地在公路上奔驰,让你找到自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人物档案袁媛,1981年生,成都温江人,曾从事IT行业,玩过赛车,擅长花艺技术。她是成都少有的女哈雷车手,可以随意玩转700斤重的哈雷,现今经营着自己的机车店,成为哈雷文化的践行者。 关于哈雷1903年,哈雷摩托车诞生于美国。它从制造第一辆车起,就潜心致力于创造独立、自由、个性、进取的摩托文化。经过百年积淀,成为了年轻人尽情宣泄自己自由、反叛、竞争的精神,和彰显年轻、活力的典型标志。它的爱好者横跨多个年龄层,现今的60后、70后、80后、90后中,都有它的众多车迷。哈雷一般重达几百斤,初学者不是很好控制,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正式骑行。◆◆◆◆◆◆ 图片由袁媛提供文字/编辑:木小树LOOK视频原创产品,版权归“LOOK视频”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标明来源“LOOK视频”未经授权转载,将严厉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