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5 17:59:32    次浏览
“作为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共产党员,我将更坚定地走在长征路上,把话筒和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倾听和反映人民的声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国内部副主任台林珍在参与《忆长征·新征程》栏目的采访和报道之后,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忆长征·新征程》栏目的主策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多媒体新闻平台副总监刘轶瑶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忆长征·新征程》是国际台新闻中心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自主策划的栏目,驻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地的记者,和国内三路记者一起联动采访,推出录音报道、微博、微信及视频报道约50篇,用图文音视频并茂的多媒体形式,在国际台多语种网站和微博、微信客户端推出,引起海内外受众广泛关注。驻外记者采访 反映国际视野斯诺的名字在中国耳熟能详,他在延安采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将帅并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传世名作。国际台驻美国记者深入斯诺的家乡——密苏里州堪萨斯市,采访当地的学校、斯诺基金会和议员,用细节讲述位于美国中部的这座城市多年来和中国的友好交往。如今堪萨斯市还跟当年斯诺采访报道的延安市签订了结为友好城市的备忘录,两个城市将在医药、农业、畜牧业和旅游等行业开展更多的合作。国际台驻俄罗斯记者采访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的学者娜塔莉娅·玛玛耶娃。这位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指出:“长征的意义极其重大,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军事、领导和组织动员方面积累了经验。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首先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为了能够躲过国民党的追击,克服了无数困难。在胜利会师之后,这支队伍更加团结、更加具有战斗力。”国内记者重访 感受长征精神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先后经过11个省份。国际台新闻中心的记者与英语、孟加拉语、斯瓦西里语等语言的记者组成多语种记者团队,兵分三路前往江西、贵州、陕西三省,深入红军出发地于都、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发生地、陕北会师地等标志地进行实地采访,通过讲好长征路上的动人故事,弘扬长征精神。在长征起点江西于都,国际台记者采写了《“赣南苏区人民与红军血肉相连 长征精神广布大江南北》;在贵州遵义市和赤水河边,采写了《记者探访赤水河 红军奇迹激励后人》以及《不忘初心的遵义 历久弥新的遵义精神》等报道;在革命圣地延安,采写了《长征精神薪火相传成为当今老区人民的精神财富》等一批报道。除了挖掘长征的精神财富,系列报道还通过今昔对比、抚今追昔展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基于大量翔实的采访,报道团队采写了《遵义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革命老区焕发蓬勃生机》《“红色旅游”助力老区群众奔小康》《红色老区探寻绿色发展之路》等有温度、接地气的报道。 台林珍在赤水边看到,红军当年四渡赤水的渡口土城镇、茅台镇,欣欣向荣且繁华。河畔160公里的自行车道,吸引着爱好骑行的人们。她骑行在赤水河畔,与当地人聊天,深切体验到人们对红军的情感。而在遵义,台林珍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长征精神80年来历久而弥新。遵义人刘勇对她说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我经常到遵义会议纪念馆来,每次都有新的收获,越看越想看。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共产党的历史,看了以后增强信心,自己的工作、生活,再苦再累也没有什么。”多语种融媒体报道 广受国内外关注《忆长征·新征程》栏目报道形式包括图、文、音频、视频多种形式。据统计,外语网站方面,国际台英语境外社交媒体脸谱账号“China Plus News”发布的视频、图文触达境外受众8万余人;国内方面,关注人数超过4000万的环球资讯微博及微信、客户端同步发布,引起200多万名网友关注和讨论。此外,国际台新闻中心还策划推出“外国人眼中的长征”微视频产品,在环球资讯新媒体端上线。多语种、多媒体融合报道的形式,使长征报道更有力度。国际台的稿件发出后,网友们纷纷对红军途中所经历的困难和危险表示惊叹,对红军为夺取长征胜利而付出的努力表示赞叹和敬意。例如,《洪水:中国开国将军中唯一外籍人士》一文发出后,网友“上班的蜜蜂”评论:“向英雄致敬,为中国献出自己的生命,是可敬可泣的。”在《六万五千余里!这才是红军长征的总里程》一文发出后,网友“战后新思维”说:“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再次说明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向长征精神致敬!”刘轶瑶表示,长征作为历史事件虽已结束80年,但长征精神常在常新、永不完结。《忆长征·新征程》的采访报道,策划之初,便希望从国际视角和现实视角出发,以不同的维度回望长征、理解长征、介绍长征。她说:“这次回望因长征本身的巨大魅力和长征精神的强大震撼力,使得身处国内外的所有报道参与者,由回望而变为仰望,油然升腾起无限敬仰。”在总结《忆长征·新征程》栏目的系列报道时,刘轶瑶表示,在所有参与报道的采编人员和他们的同事中,赣南3万多群众自发隐瞒红军转移的秘密、遵义篮球场上的点点滴滴等鲜活的长征故事,成为大家急切想要分享、持续进行讨论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少国际台的外籍专家都赴赣黔陕等长征标志性地区参与采访报道,他们朴素、真诚的感受感悟,通过手记、访谈等形式,在节目中进行传播。他们本身也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在各地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成为反映国际社会对长征认知的小小注脚。除了传统的广播和网站外,报道还通过社交平台进行传播,包括境外的脸谱、推特,国内的微博、微信。长征本身的悲壮英勇、长征故地百姓的自强图新,以及境外各界人士的积极评价,都吸引了用户的积极互动与参与。值得一提的是,积极参与其中的绝大多数用户和受众都是年轻群体。刘轶瑶说:“在多元思潮并存的当下,凝聚起年青一代对英雄的崇敬、对信仰力量的向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才是这组报道的现实意义。”(记者杨骁)